
馆内设有电影院,展览厅和资源中心。位于资料馆三楼的资源中心,内有视听资料,参考书籍,报刊,杂志,文献,以及电影书刊,供电影爱好者和研究者阅览。 资料馆藏品丰富,全赖全球制片人,电影公司及电影迷慷慨捐赠,让市民及旅客有机会重温及分享昔日珍贵的电影片段,使香港的电影文化事业得以延续。
圣约翰座堂 (St John’s Cathedral) 坐落于香港中区花园道4-8号,是香港圣公会香港岛教区的主教座堂。已列为香港古物古迹,是受保护的历史文物,亦是一别具特色的游客景点。
圣约翰座堂1847年奠基,1849年落成及祝圣,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会建筑物。座堂主要由3幢主楼构成。座堂本身于1847年建成,乃香港较古旧的维多利亚时期歌德式建筑物之一。至于副堂则于1920年代落成,而办公楼则是1950年间加建的。
座堂是教区中之首堂,因该堂内,置有主教座位。香港日治时期曾经为日本军队总部。避免因冷气的水气造成白蚁侵蚀,破坏古物古迹,故此,座堂没有冷气供应。座堂除了有主教专用的座椅、法政牧师及座堂牧师专有的座椅,亦有英国殖民年代遗留下来铸上英国皇室徽号的会众座椅,是留给当日港督或英国皇室家族成员途经香港崇拜时预留给他们坐的。
目前座堂每天均有崇拜。也有早堂晚堂崇拜,崇拜的语言由英语、广东话、国语及菲律宾话都有,崇拜的人来自世界各地,是一所国际性的座堂。座堂会在一些圣日举行唱颂大圣餐礼,香港岛教区、澳门传道地区的按立圣职圣礼和诗班节亦在圣约翰座堂举行。
香港地区的基岩岛颇多,这么多的基岩海岛之中,不仅有良好的沙滩海港,也有许多的奇石怪岩,前者为泥沙堆积而成,后者则海浪长期冲蚀的结果。吊钟洞是港区著名的一个海蚀洞,它位于溶西洲之南的吊钟洲南端。由此洞之名,便可推测其必像一口巨大遥吊钟一般,亲眼去观赏,方觉十分逼真。其洞高约3米,深约16米,小船可以穿梭来往,接送旅游者自钟耳处进入洞内。洞内圆石成滩,可涉水登临。菜的卵石大小不一,大者如碗,小者如卵,在波浪的长期冲磨下,表面十分光滑,游人至此,拾上几颗带回家去,可作纪念。
横洲角洞是另一处海蚀洞,位于瓮缸群岛横洲。横洲角洞状若半月形,洞高达20余米,宽6米余。洞口左边还有一个小洞,洞之通道十分狭窄,仅容一小型橡皮舟通过。洞道虽狭小,浪流却湍急,故横洲角洞内的景色要比吊钟洞险些。瓮缸群岛另外还有两洞,一曰沙塘口洞,一曰榄湾角洞。前者位于峭壁洲南端,高10余米,洞旁有高约30多米的海崖陡壁,险峻异常。此洞十分狭窄,舟行其中,宛小巷行车,两壁可触。后者位于火石洲东南部的岬角处,其状如关公青龙偃月刀横卧地上,故又得名关刀洞。榄湾角洞高16米许,宽3米余,洞顶岩石裂缝较多,令人望而生畏。此洞又面临南海,外无屏障,以挡波浪,故洞内浪凶潮急,不易进入。
香港位于南中国海岸的战略位置,在海防上位居要冲。旧鲤鱼门炮台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瞰鲤鱼门的狭窄水道,在19世纪时成功抵御了经由水道入侵的外敌。英军更在岬角海边建成布伦南鱼雷发射站,以鱼雷攻击避过枪炮的入侵船只,但在此后的许多年里,鲤鱼门的海防武器一直未被使用。日军入侵香港期间,炮台最终失守。
香港海防博物馆总面积约34,200平方米,分为接待大楼、堡垒及古迹径三个主要部分。堡垒是鲤鱼门炮台的主体建筑物,堡垒内的地下室经重修后,长期陈列展品,展示香港自明清两代、英治时期、抗日战争至回归祖国以后的海防历史。
开放时间:
每天上午10:00至下午5:00,须于下午4:30或之前购票入场。
逢星期四、农历新年初一及初二休馆
较为著称的有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的镜子,还有商、周制礼的容器及武器。馆内还收藏大量的陶器,年代最远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其中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制作得非常精巧。另外还有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的汉朝陶马、唐三彩、宋朝著名的窑烧陶器,以及明、清的各种陶器。此外,馆内收藏还囊括其它国家的古物,分别有来自泰国、越南、韩国以及印度的佛教雕刻品。其它的收藏品尚有绘画、镶饰的檀木家具和大铜鼓。
香港公園佔地 8 公頃,於 1991 年 5 月正式啟用。公園的現址原為域多利軍營,在 1979 年,政府決定把軍營近山麓的地段撥作商業發展及興建政府樓宇用途,而近半山部分則交由前市政局和前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合作發展公園,工程耗資達 3 億 9 千 8 百萬元。
公園內保留了多座於 1842至 1910年期間興建的軍營文物建築,包括三軍總司令官邸旗桿屋 ( 現為茶具文物館 )、 羅連信樓 ( 現為香港公園辦事處、紅棉路婚姻登記處 )、偉華樓 ( 現為教育中心 ) 和卡素樓 ( 現為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
在公園中央,遊人可看到由舊軍營網球場改建而成的人工湖和瀑布。沿湖畔小徑往中環方向拾級而上,便到達奧林匹克廣場、香港公園辦事處和紅棉路婚姻登記處。公園中部有依山而建的溫室和觀鳥園這兩座大型現代設施,並毗連太極園和鳥瞰角,組成香港公園的特色建築群。